首页 > 乡村振兴 > 种植技术 > 粮食 正文

引黄灌区冬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及相关情况简介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21-05-28 

  陈东升  副研究员 宁夏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

  2009-8-13
  一、冬麦北移背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强冬性冬小麦品种的不断问世,世界各国如日本、加拿大、俄罗斯、荷兰、挪威、英国等许多高纬度寒地面积大的国家都把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向北推移。与此同时,我国的冬小麦种植北界也明显向北推移,1996年国家农业部牵头成立了“冬麦北移联合攻关协作组”,启动实施了冬麦北移项目,组织中国农科院和东北、西北、华北等省区的农业行政、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了冬麦北移气候区划、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和效益评价等技术研究和示范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冬季有雪层覆盖的东北地区及北方冬春麦混作区和部分春麦区。使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向北推移到了辽宁省、内蒙古赤峰市和黑龙江牡丹江地区。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北方冬春麦混作区有一定的进展,为当地小麦产量提高起了促进作用。2000年后此项工作处于停止状态,但我区仍在坚持开展。
  我区小麦年播种面积300多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7%,与水稻、玉米、马铃薯并列为全区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宁夏北部引黄灌区是传统的春麦区,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试种过冬麦,但所采用的品种冬性较弱,抗寒性较差,加上冬季气候严寒等原因,冬麦越冬存活率低,在熟期上仅比春麦早熟5-7天,终因效益差而放弃。
  在引黄灌区的春小麦生产上,一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上一直以宁春4号为当家品种,产量高且稳,品质优,但至今尚未有新的理想的取代品种,春麦育种难度大,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缺乏突破性的品种;二是由于气候变暖,六、七月份小麦灌浆期间气温增高,干热风发生频率增多,程度加重,小麦千粒重明显降低,致使春小麦单产徘徊不前。三是从80年代末开始,春小麦套种玉米模式快速发展,为增加我区粮食总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小麦占地比例下降,提高小麦单产的难度加大。四是春小麦的倒伏、春播期间“二月雨”的影响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春小麦单产和总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之,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新品种选育滞后,春小麦在产量、熟期、抗病、耐逆性及相应的套复种等方面都很难适应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要求,进一步挖掘春小麦增产潜力的空间十分有限,要实现小麦单产水平的突破和大面积高产稳产,就必须调整思路,寻找和开辟新的技术途径,于是在认真分析我区小麦生产现状、自然条件变化等情况的基础上,做出了在引黄灌区研究示范推广冬小麦的选择。
  二、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北移情况
  2001年灌区冬麦种植面积2.08万亩,品种以宁冬6号为主,种植模式主要有冬麦套种玉米和单种冬麦两种方式;2002年以宁冬6号为主,种植面积4.72万亩(指收获年,下同);2003年种植面积回落到2.13万亩;2004年种植面积降到1.54万亩;2005年以明丰5088品种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在1.53万亩;2006年重点在吴忠、灵武、贺兰和垦区各农场等地进行示范种植,品种以明丰5088为主,种植面积回升到3.68万亩;2007年冬麦种植面积达到了9.4万亩,2008年以明丰5088、宁冬10号和宁冬11号品种为主,种植面积扩大到13.0万亩,其中2008年宁冬10号和宁冬11号种植面积8.33万亩,占64%,大田亩产在502-551公斤,最高亩产达704.5公斤。2009年面积达到了31.7万亩,品种以宁冬10号和宁冬11号为主,面积27.32万亩,占86.2%。最高亩产达821.5kg。
  三、冬小麦品种引育研究进展:
  1、冬小麦的引种和评价利用研究
  从1990年起宁夏农科院农作物所就开始了冬麦引种、观察、鉴定和利用的研究工作,先后从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匈牙利、土耳其、日本、韩国、南非、智利、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以及国内的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引进冬麦4000余份。1994年,宁夏筛选出了一批优秀的冬麦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强冬性、半矮秆、高产、抗病等特点,小区产量可比“宁春4号”增产7.6-36.6%.其中早熟冬麦品种可比春麦增产20%左右,提早成熟15天左右。同期宁夏农科院作物所对冬小麦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解决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灌水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冬小麦的单产由450kg/hm2提高到600kg/亩。1999年,渠口农场种植冬麦品系“9186”,在27亩的面积上取得了平均单产625kg/亩的产量.其中12亩的平均产量达655kg/亩,创造了宁夏冬麦产量的最高纪录。
  “9186”越冬性好,冬前分蘖成穗率高(47.3-67.8%),株高81-85cm,高抗锈病,穗粒数29-30粒,千粒重48-53g,白粒,半硬质。2000-2001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540kg/亩,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16.6%。2001年,“9186”通过了宁夏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宁冬6号”。该品种在宁夏引、扬黄灌区种植累计约12万亩,在冬麦北移中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在此期间,银川市农技推广中心从北京引进京411、9428等冬麦品系,在银川郊区曾有过三千余亩的种植面积。
  2002年自治区区农技总站、吴忠市农技站从黑龙江明丰农科所引入我区,其组合为:明7139/加拿大AK18。
  该品种幼苗直立,株高75厘米,纺锤穗,长芒,白粒,半硬质, 穗粒数28,千粒重45g,亩穗数37万,中抗条锈病,抗倒伏,越冬率较低,落黄较好。2004年区试3点平均亩产328.2公斤,比宁冬6号减产15.42%,居第4位。2005年区试3点平均亩产443.8公斤,比宁冬6号减产5.30%,居第7位。2005年生产试验4点平均亩产403.5公斤,比宁冬6号增产2.92%。2006年审定。“明丰5088”是个相当不错的冬麦品种。该品种抗倒伏,中抗条锈病,部分品质指标优于“宁冬6号”,较为适宜冬麦套种玉米模式。
  2、冬麦品种杂交选育工作的回顾
  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品种的杂交选育的工作始于1991年,主要采取“冬、冬”杂交方式,利用系谱法进行选育,或通过“冬、春”杂交,再用冬麦回交的方式,这种杂交组合方式有利于把春麦的某些优良性状组合到冬麦新品系中,如半矮秆、灌浆速度快、红粒、硬质等。宁夏引黄灌区冬麦育种目标为早熟(比宁春4号早熟10天以上)、高产(产量超过“宁春4号”10%以上)、优质(红粒)强、中筋小麦为主。
  经过十五的不懈努力,宁夏农科院冬麦育种课题组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的冬麦新品系。试验结果表明,“冬育1号”(宁冬10号)、“冬育2号”(宁冬11号)等优良品系,基本达到了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指标。这两个品系红粒,硬质,抗病性强。在2002-2003两年品种比较试验中冬育1号亩产分别为552.7和587.1kg/亩,比对照宁冬6号分别增产32.9%和4.6%;在2002-2004连续3年品种比较试验中,冬育2号亩产分别为450.2-645.8kg/亩,比对照宁冬6号分别增产12 %-23.4%。因此,“冬育1号”、“冬育2号”是两个适于垄作的节水、优质、高产的冬小麦新品系。2006年,吴忠市种植的冬育1号、2号在170亩面积上分别取得673.35和643.07kg/亩的高产,比5088(564.54kg/亩)分别增产19.3%和13.9%,部分田块亩产量达700kg以上。暖泉农场种植的冬育1号在50亩面积上平均产量为535kg/亩,比5088(449kg/亩)增产11%。目前,“冬育1号”(宁冬10号)和“冬育2号”(宁冬11号)已经进入了宁夏引黄灌区冬麦生产示范阶段,2006年秋播面积将近10000亩。
  2007年,“冬育1号”和“冬育2号”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宁冬10号”和“宁冬11号”。
  3、引黄灌区冬小麦新品系品质:
  “宁冬10号” 红粒,硬质,千粒重50.0g,穗粒数30.9粒。品质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4.4%,出粉率76.4%,沉降值52ml,形成时间为4.2min,稳定时间5.7-6.9min,综合评价值为82分,面包评分82分。
  “宁冬11号”红粒,硬质,品质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4.8%,沉降值56ml,籽粒硬度61,出粉率76.8%,吸水率为63%,形成时间为4.5min,稳定时间6.0min,综合评价值为85,面包品质评分84分,面条评分85分,馒头评分81分。该品系湿面筋含量为31.4%,但面筋指数较高(95%)。
  经本课题组测定,在Glu-B1位点,“宁冬10号”和“宁冬11号”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均含有“7+9”,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品质明显超出宁春4号(形成时间3.8min,稳定时间4.2min,综合评价值为68分)。
  四、2009年引黄灌区冬麦情况
  1、冬麦种植情况:
  2008-2009年度,引黄灌区共种植冬小麦31.7万亩。主要分布在:利通区   13.09万亩,占41.3%; 贺兰县    5.61万亩,占17.7%;灵武市    5.04万亩,占15.9%;农垦系统 2.87万亩,占 9.0%;青铜峡    2.83万亩,占 8.9%;永宁县    2.03万亩,占 6.4%;平罗县    0.24万亩,占 0.7%。
  2、从品种上来看:
  明丰5088种植4.39万亩,占总面积的13.8%;宁冬10号种植11.64万亩,占36.7%;宁冬11号种植15.68万亩,占49.4%;即新品种宁冬10号、11号共种植27.32万亩,占总面积的86.2%。再次说明,引黄灌区已经步入自育品种成为主栽品种的阶段。
  3、从种植类型上来看,冬麦套种玉米模式种植15.74万亩,占49.7%;单种冬麦15.96万亩,占50.3%。
  4、从前茬类型上来看,旱茬地25.67万亩,占81%,稻茬地6.04万亩,占19%。
  5、产量上来看,增产幅度在10%左右。其中根据自治区农技总站冬麦产量实打验收记录表明,
  永宁县验收田块平均578.2kg/亩,其中最高产量记录为每亩821.5kg,刷新了引黄灌区冬麦高产记录。该田块为多年冬麦收获后复种蔬菜田,并且采用抽水灌溉,较好满足了冬后头水,4月5号左右灌水,满足冬麦生长的需水特点。
  吴忠市利通区:产量介于每亩594.6-668.7 kg之间。
  6、品质情况
  宁夏粮油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扦取冬小麦会检样品85份,其中银川市40份,吴忠市43份,石嘴山市1份,中卫市1份,全部为农户样品,品种主要为宁冬10号和宁冬11号硬质红小麦。采样范围涉及除永宁县外的5个市县区和5个农场,85份样品中,宁冬10号样品67份,占样品总数的78%,宁冬11号样品17份,占样品总数的20%,明丰5088样品1份。
  结果表明:2009年灌区冬小麦整体质量良好,平均达到国家中等以上标准。容重在721~795g/L,平均值762g/L,平均三等;水分10.3-15.4%,平均11.9%,硬度指数在62-69,平均值67,硬质小麦达到100%;全麦粉湿面筋含量为30.4-21.7%,平均值为25.5%。质量等级分别为,一等7%,二等29%,三等38%,三等以上74%。
  (1)各地小麦质量情况
  银川:整体质量良好,较上年有所提高。平均容重为778 g/L,三等以上100%,二等品以上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湿面筋含量平均值26.6%,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硬度指数平均值67,硬质小麦比例达到100%。
  贺兰县:整体质量良好,较上年明显提高。平均容重为770 g/L,较上年提高11g/L,三等以上占95%;湿面筋含量27.8-22.3%,平均值为25.5%;硬度指数平均值67,硬质小麦比例达到100%。
  灵武市:整体质量良好,较上年有所下降。平均容重773g/L,三等以上88%,。湿面筋含量27-21.7%,平均值25.4%。硬度指数平均值66,硬质小麦比例达到100%。
  利通区:整体质量较上年有所下降。平均容重为753g/L,三等以上占65%,;湿面筋含量27.0-22.7%,平均值25.0%,硬度指数平均值67,硬质小麦比例达到100%。
  青铜峡市:整体质量较上年明显下降。平均容重751g/L,三等以上占42%,;湿面筋含量30.1-24.9%,平均值27.3%,硬度指数平均值65,
  (2)主要品种质量情况
  宁冬10号:平均容重761g/L,二等以上38%,三等以上73%。湿面筋含量30.4-19.8%,平均值为25.7%。硬度指数平均值为67。
  宁冬11号:平均容重760 g/L,三等以上75%。 湿面筋含量26.8-22.7%,平均值为24.7%。硬度指数平均值为66。
  总之,2008年冬-2009年春为大旱之交,在这样的情况下,灌区冬麦从单产和总产上实现了双突破,而且整体质量良好,为本年度冬麦秋播面积冲50万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